咱今天聊个明朝末年的奇事儿,这事儿听起来有点邪乎,但却是明明白白写在清朝史学家计六奇的史书笔记《明季北略》里的。那时候正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当家的日子,可这天下啊,早就不是他老祖宗朱元璋打天下时那个气象了。
风雨飘摇的紫禁城崇祯皇帝这人吧,在史书上的评价挺复杂。他接手的大明江山,就像一间四处漏风又摇摇欲坠的老房子。
外面呢,东北关外女真人的铁骑(后来建立了清朝的后金)是年年叩关,打的是不可开交,抢钱抢粮抢地盘。这军费开支,像无底洞一样,朝廷国库都快给掏空了。
里面更乱套。咱中国那会儿正赶上地球气候出了点问题,史书上叫“小冰河期”。
展开剩余92%那气候变化闹得是灾荒不断,一会儿这儿大旱,庄稼颗粒无收;一会儿那儿闹蝗灾,铺天盖地的蝗虫把地里那点苗啃得精光;好不容易熬过旱和蝗,又有地方发大水,冲得是房倒屋塌,百姓流离失所。
朝廷收不上税,可仗还得打,怎么办?只能拼命向剩下的老百姓加征赋税,名目繁多,叫“辽饷”(打东北后金用的)、“剿饷”(打农民起义用的)、“练饷”(练兵用的),老百姓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。这税加得狠了,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穷苦农民,就只得豁出命去造反。李自成、张献忠这些后来的“闯王”,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拉起来的队伍,搅得天翻地覆。
崇祯皇帝他自己呢,倒真不是那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昏君。他特别勤政,常常批奏折熬到后半夜,也特想力挽狂澜,重振大明。
可坏就坏在,大明这台国家机器运行了两百多年,里头积攒的毛病实在太多太深了。官员们结党营私,互相倾轧,效率低下得很。崇祯性子又急又疑心重,在位十几年,内阁首辅(相当于宰相)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五十多个!
能办事的大臣,像袁崇焕、孙传庭这些将领,结局也挺惨。整个朝堂上下,弥漫着一种“干啥都错,不干也错”的绝望气氛。崇祯想改革,想振作,可感觉拳头打在棉花上,浑身是劲儿没处使。
所以你看,当时的北京城,虽然表面上还是皇都气象,皇宫禁苑、达官显贵的府邸照样朱门高阁,歌舞升平。
但老百姓的日子已经很难熬了,加上连年打仗、闹灾荒、加税、闹饥荒的消息不断传来,城里城外,人心惶惶,暗地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和恐慌。
就在这种背景下,一件极其怪异的事情发生了,像是往这锅滚烫的油里又泼了一瓢冷水。
京城惊现“巨禽”明崇祯十四年(1641年),具体是哪个月份说法不一,反正是夏天左右。北京城西边的西直门附近(一说在阜成门),突然就炸了锅了。
为什么炸锅?因为有人在那儿发现了一只“鸡”!一只你绝对没见过,甚至想都不敢想的“鸡”。
据当时亲眼目睹的人和后来记录这事儿的史学家说,这只“鸡”长什么样呢?它个头巨大,简直不像禽类,倒有点大型猛禽的架势。脖子特别长,能伸得老远。
身上的毛颜色非常怪异,不是家养鸡那种红褐或花白,而是深青色,还混杂着其他一些奇怪的暗色,看起来就让人不舒服。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它的体重,足足有四十斤重!(明清一斤约合现代596克,四十斤换算下来就是23.84公斤左右,比一般的大鹅还要重一倍不止!)
想想看,普通人家养的公鸡,能长到七八斤就算很壮实了。四十斤的“鸡”?那是个什么概念?绝对是个庞然大物!它当时就在街面上,晃晃悠悠地踱步。
这怪模怪样的东西一出现,可把周围的人吓得不轻。胆子小的扭头就跑,生怕这是什么不吉利的神怪。胆子大点的或者好奇心重的,就围在远处指指点点,谁也不敢轻易靠前。
这事儿传得飞快,像一阵风似的刮遍了整个北京城。街头巷尾,茶馆酒肆,人们都在议论纷纷。有人说这是天降神鸟,或许是祥瑞?也有人说这长得如此吓人,绝对是凶兆!说什么的都有,但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太反常了,太邪性了。
在普通老百姓朴素的认识里,反常即为妖。在这种大明江山已经风雨飘摇、各种坏消息不断传来的年头,突然冒出来这么个怪东西,很多人心里都开始犯嘀咕:这世道,怕是真的要出大事了!
这只怪异的“巨鸡”后来被抓住了,它跑不快,飞是肯定飞不起来的。这么扎眼的东西,不可能放任它在天子脚下晃悠。
但抓它的人,还有北京城里那些消息灵通的达官显贵们,心里恐怕都像压了块大石头。他们隐隐约约都猜到了一件事,这种超越寻常认知、颠覆常识的怪事,恐怕得有个“懂行”的人来看看,才能知道到底预示了什么吧?
一语道玄机这怪“鸡”被抓的消息,很快就传到了京城里某些消息灵通、见识广博的人物耳中。这些人,可能是一些退休的老官员,也可能是某些隐居的、通晓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的高人。
他们平时或许不太关心具体政务,但对于这种离奇反常的“异象”,却格外敏感。为啥?因为在古代,特别是咱中国的传统观念里,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是息息相通的。
那些特别怪异、不合常理的动植物出现(就是古人说的“妖异”或者“灾异”),通常被认为是老天爷在给人间示警,预示着国家要出乱子,甚至要改朝换代!
很快,就有这么一位或几位被看作“高人”的隐士或饱学宿儒被请来了。他们仔细端详了这只被关起来的庞然大物。书上没写他们具体怎么看的,但结果很清晰,这些高人看完后,个个面色凝重,摇头叹息。
其中一位(记载中隐晦地提了一下身份,很可能是位深通周易、颇有名望的人)更是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悲叹,他说:“这哪儿是什么神鸟祥瑞啊!此乃阴气凝结之妖物,是天下要大乱的凶兆!这‘鸡’颈长体巨,深青色主肃杀兵戈。
它突然出现在京城,主国本动摇,乾坤震荡!我们大明,怕是要……要……唉!”
那位高人虽然没把话说完,但那个“亡”字,就像一块千斤巨石,“咚”地一声砸在了当时所有听闻此事的人心上,也重重地砸在了已经飘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头上。
一个“妖孽”降临帝都,再加上高人“大明要亡”的预言,在当时那个信息闭塞、人们普遍相信天人感应的年代,这种恐慌像瘟疫一样在京城内外、甚至在知情或隐隐有感的官员阶层中迅速蔓延开来。
这事儿并不是孤零零发生的偶然事件。如果我们翻开那个年代的记录,《明季北略》、《明史·五行志》以及一些笔记野史,会发现,在明朝末年,尤其是在崇祯朝中后期,各种被认为“不祥”的怪异现象简直是层出不穷。
比如说,有些地方白天忽然就黑得像深夜一样,要打着灯笼;某地的河水突然就变得跟鲜血一样红;某些宫殿、城楼、牌坊什么的,大晚上没人碰它,自己就裂了缝或者塌了一角。每次出现这类“异象”,朝廷里或者民间都会人心惶惶一阵子。
今天咱们用科学的眼光来看,有些现象可能有自然原因解释,比如“血河”可能是含有特殊矿物的泥沙泛起或者大量藻类滋生导致的。
但当时的人哪懂这些?他们只会把这些和天灾人祸(像前面说的旱灾、蝗灾、兵祸、饥荒)以及朝廷的无能、官员的腐败联系到一块儿。这种叠加效应,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朝廷、对大明江山还能继续维持下去的信心。
所以你看,那只四十斤的怪“鸡”,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把弥漫在王朝上空那层不安的气氛捅破了,让“大明怕是真的不行了”这种想法,在更多人的心里扎下了根。
天命不再?有意思的是,翻翻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末年,这种“妖孽降世”、“异象频发”的记载也是屡见不鲜。
汉武帝晚年多疑,宫里曾发生过“巫蛊之祸”,传言木偶作祟;汉灵帝时,有“母鸡变公鸡”的怪事;唐玄宗天宝年间,安禄山造反前,就有人报告出现了“长人”怪物;北宋末年钦宗朝,汴京城里甚至传说有“猪妖”出没。
这些现象,在史官的笔下,无一例外地被解释为王朝气数已尽、天命即将转移的预兆。
古人为什么特别看重这些东西呢?因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理论,叫“天人感应”。简单点说,就是认为老天爷(“天”)是关注人间的。
如果皇帝英明神武、治理得好、行仁政,老天爷就降下祥瑞,比如出现凤凰啦、麒麟啦、或者庄稼大丰收、风调雨顺来表示鼓励和认可。
反过来,如果皇帝昏庸无道、朝政腐败、搞得民不聊生,老天爷就会生气,降下灾祸(地震、洪水、大旱、瘟疫等),或者弄出些“妖孽”、“怪异”的现象来警告你:你小子位置坐得不稳了!
所以说,当崇祯十四年北京城出现那只四十斤的怪“鸡”,并被解读为“亡国妖物”时,它在当时造成的心理震撼和舆论影响,远超过我们今天听个奇闻趣事的感受。
它就像一面镜子,赤裸裸地照出了大明王朝已经积重难返、病入膏肓的现实,并且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,宣告了“天命”对朱明王朝的厌弃。
朝廷上下的官员、稍有见识的读书人、京城里的百姓,虽然嘴上不一定敢大声说,但心里那个沉重的问号,“这大明朝,是不是真的要完了?”,在那一刻变得无比清晰和沉重。
预兆之下然而,把国家灭亡的责任推到一只“怪鸡”身上,或者归结为虚无缥缈的“天命”,那就太简单了,也太冤枉那只倒霉禽类了。
真正敲响大明王朝丧钟的,不是玄而又玄的预兆,而是一系列冷冰冰的、触目惊心的事实,是无数人祸在无情地累积和爆发。
让我们回到当时的现实,军事绞索束缚,关外,清(后金)军在皇太极(后来的清太宗)带领下,数次破关而入,深入华北、山东腹地,烧杀抢掠。
明军战斗力严重下滑,名将(像孙承宗、卢象升)不断战死或失利。辽东防线成了吞噬军费的巨大黑洞。
· 而内部以李自成、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。特别是李自成,在崇祯十四年(就是出怪鸡的这一年)初,刚刚在河南打了一场大胜仗(洛阳之战),还杀了个大藩王(福王朱常洵),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明朝的中原腹地已经糜烂不堪。
·
· 经济崩溃也如影随形。前面提到的“三饷”(辽饷、剿饷、练饷)加派,已经把穷苦百姓逼到了绝境。连年天灾导致大量田地颗粒无收。
· 河南、陕西等地出现了骇人听闻的“人相食”(人吃人)惨剧,地方志里关于“饥民易子而食”、“掘新死尸为食”的记录比比皆是。
· 朝廷的税收来源几乎枯竭,国库空虚,军队欠饷严重,士兵要么饿死,要么哗变。
· 崇祯皇帝虽然勤政,但他的性格缺陷(急躁、多疑、反复无常)加剧了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无能。
·
· 他像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怪圈,缺钱就加税(逼反更多农民),打了败仗就杀将帅(让将军们更加畏首畏尾),想改革却用错了人、走错了路。整个政府机构已经运转失灵,从上到下,充斥着推诿、扯皮、贪腐和绝望的情绪。
回头再想想那只四十斤重的“鸡”,它到底是个什么物种?现代学者结合古籍描述推测,它很可能是某种大型的野生禽鸟,比如秃鹫、或是某种因环境变化(小冰河期的生态压力?)而出现体型超常个体的罕见鸟类(比如体型巨大的野雁或天鹅)。
它从人迹罕至的地方,因为饥饿或其他原因误闯进了京城郊区。这本身可能只是一个稀有的生物事件。
然而,当它被恐慌的百姓视为怪物,被忧心忡忡的高人解读为亡国凶兆时,它的命运就已经注定。
它成为了一个“符号”,一个在那个特定历史节点下,人们借以表达内心深处对王朝前途的集体恐惧和绝望感的寄托物。
它之所以能被史书郑重记下一笔,不是因为它的神秘,而是因为它恰好出现在了大明王朝即将谢幕前的黑暗时刻,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注脚。
发布于:山东省高忆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