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中,吕布与关羽两位赫赫有名的武将皆视名马“赤兔”为无价之宝。而在秦末乱世中纵横捭阖、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,在乌江自刎前也曾深情叹息爱马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”史籍同样记载了东汉末年曹操的坐骑“绝影”与刘备的名马“的卢”,这些细节无不显现出战马对于武将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。战马不仅是驰骋疆场的伙伴,更是名将威名的象征,甚至被赋予了忠勇与荣耀的意义。
众所周知,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开创“贞观之治”的英明帝王,亦是以勇武著称的骁将。在隋末群雄并起的乱世,他东征西讨、战功赫赫,而这些功勋的背后,有六匹与他出生入死的骏马相伴。贞观十年(公元636年),李世民为纪念这六匹战马,特下诏命人在昭陵刻制六块石刻浮雕,将爱驹永载青史。然而令人惋惜的是,其中两块珍贵石刻后来竟流落海外,成为中华文明在近代遭受掠夺的痛证。
展开剩余71%这六匹骏马分别名为特勒骠、青骓、什伐赤、飒露紫、拳毛騧与白蹄乌。为了刻制石雕,李世民极为用心,命当时画坛名家阎立德、阎立本兄弟精绘战马形象,再由工匠依图雕成;同时请书法大家欧阳询亲笔题写六马名字,并将李世民亲自为每匹爱马撰写的赞辞镌刻于石上。由此,这六骏既是战功的见证,也是盛唐艺术的结晶。
首先来看特勒骠。李世民赞曰:“应策腾空,承声半汉;天险摧敌,乘危济难。”据传,这匹骏马曾载着太宗在武德三年(公元620年)征讨宋金刚时立下汗马功劳。“特勒”或“特勤”是北方游牧民族官名,有说这马是突厥贵族赠予,也有学者推测它可能来自西域大宛,是传奇的“汗血宝马”。
再看青骓。太宗称其“足轻电影,神发天机,策兹飞练,定我戎衣。”这匹宝马出现在武德三年虎牢关大战,助李世民大败王世充、窦建德。有学者指出,“青骓”的“青”字未必指毛色,而可能标示其源自古称“大秦”的罗马帝国。项羽爱马名为“骓”,或因这种马被视为马中精英。
什伐赤与青骓同样驰骋于虎牢关之役。太宗称赞它“瀍涧未静,斧钺申威,朱汗骋足,青旌凯归。”石刻上可见它身中箭矢,印证其曾血战疆场。日本学者考证,“什伐”或为波斯语“马”之意,推测它通体赤红,或产自波斯。
飒露紫则因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尤为著名。《旧唐书》载,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时在邙山被追兵围困,仅丘行恭一人守护左右。飒露紫中箭负伤,危急时刻丘行恭连射数矢击退追兵,救出太宗。赞辞曰:“紫燕超跃,骨腾神骏,气詟三川,威凌八阵。”石刻上甚至特意雕刻了丘行恭的身影,以彰其忠勇。
武德五年(622年),太宗平定河北时所骑是拳毛騧,赞曰:“月精按辔,天驷横行。孤矢载戢,氛埃廓清。”此马原为代州刺史许洛仁所赠,曾名“洛仁騧”,后改称“拳毛騧”或因其卷毛,亦可能暗示出身异域。在与刘黑闼决战中,它身中九箭,壮烈战死沙场。
最后是白蹄乌,太宗称其“倚天长剑,追风骏足;耸辔平陇,回鞍定蜀。”顾名思义,马蹄皆白,身毛纯黑;也有人认为“白蹄”源自突厥语,或为荣耀之称号“少汗”的音译。
自贞观十年以来,这六匹宝马以石刻姿态守护昭陵千年,直到近代列强入侵。1914年,飒露紫与拳毛騧石刻被法国人盗凿,当地人虽曾阻拦,却仍落入军阀与文物贩子卢芹斋之手。最终,他以12.5万美元之价将这两块国宝贩至海外,如今仍流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,成为中国历史上国宝失散的辛酸见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